“距离语言”是行为语言的一个内容,它是借助交往双方的空间距离及其变化,来表达交往的情感、意图和关系程度。当你和别人交往时,总要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相互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虽然没有声音,却能像语言一样传达某种含义。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善于运用“距离语言”,对于增强交往效果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
现实生活中,我们处处能感受到“距离语言”的作用。你也许有这样的判断力,可以根据遛马路的两个青年男女之间的距离知道他们是恋人还是一般的同事关系,是初恋还是热恋。你也许观察过这样的现象,当两个人发生争吵时,一方把身体故意靠近另一方,用手触及对方的皮肤,你会确信他是在向对方挑衅、示威。而对方也会怒气冲冲地把伸过来的手拨向一边,把身子更近些。这时,不用任何人提示,你也能预感到他们离动手打架不远了。因为他们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能够告诉你——双方已侵入对方不能容忍的空间了。
领域学的研究指出:人们都有一种领域感,这是一种生来就有的本能的感觉和需要量。当外在因素(交往对方)进入你自己认为属于自己的领域空间后,就会刺激你的心理,使你对这一“进入”的含义做出判断:是表示友好、亲热,还是挑衅、侮辱;是无意识的“越界” ,还是有意识的信号。只不过人们很少自觉地从理论角度来认识这一现象,往往表现为下意识地、习惯地应用这一“距离语言”。其中难免有运用不当之处,甚至有违反社交规范的时候。一般来说,人们对不同空间距离及其变化的语言含义存在着一个由心理因素和社会习俗所造成的不同理解。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特殊“距离语言”。然而,也有许多“距离语言”是通用的,不同民族的交往双方都懂得某一“ 距离”意味着什么。
人类学教授霍尔博士将交往中的距离领域划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是指两人的身体能很容易接触到的一种距离,甚至是“亲密无间”。这一距离多用于情人或夫妻间的谈情说爱,也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这种距离能使一方感受到另一方身体的气息,并能很容易产生皮肤接触而给人以某种快适感。两位成年男性交往时,由于特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一般不采用这种距离。而女性知己往往喜欢这样近距离地相处。这个距离是每个人都很敏感的领域,因而交往时要特别小心这种距离。倘若你忽视了这一距离的灵敏性,无意间与一个交往不深或不熟识的异性形成了“亲密距离”,往往会被误解,弄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来。
“私人距离”是指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的距离,一般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通常朋友间的交谈多采用这个距离。在社交场合,某些人为了向对方表示特殊的亲近感也会有意采用这样的距离。
“社交距离”的范围规定比较灵活,近可相距两三步,相当于两张办公桌的距离;远可相距五六步或更远些。通常用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员交往。例如在小型招待会上,隔几步远与没有过多交往的认识者打招呼或简单寒暄几句便离开。这一距离对双方没有过多的约束力,表示不想多作交谈。 “
公共距离”一般指公共场合中演讲者与台下听众,教室里老师对学生,舞台上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这是约束感最弱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类距离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动态变化,即交往双方间距离会发生缩短或拉开,这种变化本身也是一种“语言”,而且是社交中最应注意的“语言”。我们应该学会从这种距离变化中窥见对方的心理变化,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向,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是进一步深谈,还是适时告辞。总之,我们在人际交往时应注意对方对于距离变化的敏感度,以便取得良好的交往效果。